t55p1348

标签: 央视网

就在刚刚北约明牌宣布了!据央视网信息,8月22日,北约秘书长吕特在基辅说:美

就在刚刚北约明牌宣布了!据央视网信息,8月22日,北约秘书长吕特在基辅说:美

就在刚刚北约明牌宣布了!据央视网信息,8月22日,北约秘书长吕特在基辅说:美国和北约将共同参与乌克兰的安全保障计划,这是解决乌克兰问题的“必要条件”,不会因任何国家的反对而改变。此言一出,瞬间引发了全球战略观察家的高度关注。这究竟是西方对乌支持的实质性升级,还是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又一次战术调整?从表面观之,吕特的表态彰显了西方联盟的团结与决心。选择在基辅发布这一声明,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将乌克兰安全保障称为“必要条件”,暗示了北约可能正在为乌克兰设计一条绕过正式成员身份的替代安全方案。这种“以色列模式”的安全保障——即提供大量军事援助和安全承诺而不给予正式联盟成员资格——正在西方政策圈中获得越来越多支持。吕特强调“不会因任何国家的反对而改变”,明显是针对那些对持续支持乌克兰持保留态度的国家,包括北约内部的一些声音以及乌克兰冲突中的另一方支持者。然而,若我们将这一表态置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审视,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多重复杂含义。首先,吕特的声明发生在乌克兰反攻进展缓慢、西方武器交付迟滞、欧美社会出现“乌克兰疲劳”的微妙时刻。美国即将迎来大选,欧洲经济面临困境,这些因素都让西方联盟对乌支持的可持续性蒙上阴影。在此背景下,北约秘书长的强硬表态更像是一种“信心喊话”,旨在重新凝聚联盟内部共识,并向俄罗斯展示西方团结依然牢固。其次,所谓“安全保障计划”的具体内容仍然模糊不清。是类似于美国对以色列的长期军事援助承诺?还是包括在乌克兰部署北约顾问或部队?抑或是提供类似第五条集体防御的某种变体承诺?这些关键细节的缺失使得吕特的声明更像政治姿态而非政策突破。历史告诉我们,国际政治中的“安全保障”往往伴随着各种隐形的限制和条件,乌克兰是否能够获得其期望程度的安全承诺,仍然存在巨大变数。第三,吕特选择此时发声,可能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动密切相关。金砖国家刚刚完成扩员,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沙特和平倡议等替代性解决方案正在获得关注。北约此时强化对乌承诺,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争夺乌克兰问题主导权,确保任何未来解决方案都不会脱离西方设定的框架。从国际法视角看,北约直接提供“安全保障”涉及一系列复杂问题。乌克兰并非北约成员国,联盟是否能够、以及如何为一个非成员国提供安全保障,这将创造一个新的先例。此外,这种保障与联合国宪章原则如何协调?是否会与现有的国际安全架构产生冲突?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对中国而言,吕特的声明再次凸显了乌克兰危机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中国一贯主张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呼吁重视各方合理安全关切,通过对话协商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北约的最新表态似乎表明,西方正在进一步强化阵营对抗思维,这可能使危机政治解决的前景更加渺茫。实际上,真正的安全保障不应基于军事对抗的升级,而应源于共同安全的理念和相互尊重的国际秩序重建。纵观历史,军事联盟的扩张和安全承诺的延伸往往不是带来稳定,而是引发更复杂的安全困境。北约在冷战后的东扩已被许多分析认为是俄乌冲突的深层原因之一,如今进一步承诺对乌安全保障,是否可能制造新的长期风险?这是值得国际社会深思的问题。北约秘书长的声明表面上展示了西方团结,实则暴露了乌克兰危机陷入僵局的现实。当军事手段无法取得决定性结果时,各方开始寻求一种既展示决心又保留灵活性的中间路线。通过“安全保障”承诺维持对乌支持,同时避免直接卷入冲突。这种平衡艺术能够维持多久?西方社会对无止境援助乌克兰的耐心究竟还有多少?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决定着乌克兰危机的最终走向。在吕特坚定表态的背后,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西方战略家们面临的真正困境:如何既展示对乌克兰的支持不动摇,又为eventual政治解决留下空间;既满足东欧盟友的安全关切,又不至于彻底破坏与俄罗斯的关系;既维持国内政治对乌克兰援助的支持,又不至于让其他重要议程被边缘化。最后,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浮现:如果北约的“安全保障”最终无法阻止冲突延续,反而成为长期对抗的催化剂,那么谁将为这种战略误判承担责任?在国际秩序重塑的关键时刻,各方是继续陷入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还是能够找到超越零和博弈的新路径?
【#警方通报女子合租房厕所发现摄像头#】据央视网消息,8月16日,西安市公安局经

【#警方通报女子合租房厕所发现摄像头#】据央视网消息,8月16日,西安市公安局经

【#警方通报女子合租房厕所发现摄像头#】据央视网消息,8月16日,西安市公安局经开分局发布警情通报:针对媒体报道的“女子合租房厕所发现摄像头正对淋浴区”一事,经开分局已于2025年8月8日接到报警并展开调查。经查,李某(男,29岁)在合租期间,购买小型摄像头安装在公共卫生间置物柜内偷拍女性租客。目前,李某已被经开分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2012年,巴西毒贩发出一封邮件,邀请央视记者刘骁骞到自己的据点采访。可当刘骁骞

2012年,巴西毒贩发出一封邮件,邀请央视记者刘骁骞到自己的据点采访。可当刘骁骞

2012年,巴西毒贩发出一封邮件,邀请央视记者刘骁骞到自己的据点采访。可当刘骁骞见到毒贩问的第一句话却是:“你的梦想是什么?”没想到,毒贩却答道:“我想成为一个消防员。”刘骁骞有着一股与生俱来的敏感,能迅速捕捉到人性深处的微妙变化,往往在别人还未反应过来时,他已将事实摆在了镜头前。这种直觉和专业素养,让他在新闻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拉美的常驻记者,但这份常驻并非安逸。他进入拉美的初衷很简单:跟踪报道当地的毒品问题,揭示其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和政治阴影,可正是这项任务,意外地让他与巴西最著名的毒贩组织发生了联系,而这段经历也深刻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毒品生产和贩卖是这里几乎每个国家的重要话题,时常牵扯着政治和军队的深层利益,身处这样一个地方,任何新闻报道的背后都是无法预测的风险。刘骁骞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冷静与扎实的专业功底,迅速掌握了如何在这一片危险的“新闻战场”上生存。不同于一些记者急于制造话题,他从不追求轰动效应,而是更倾向于用一种客观、真实的方式,去展现拉美深层的社会矛盾和复杂性。这种务实的态度也逐渐让他获得了不少圈内的认可,最终被央视派驻成为拉美常驻记者,可这种深入的报道也意味着更多的危险。他的名字开始被一些黑帮组织所注意,尤其是巴西那一个鼎鼎有名的毒贩团伙,那一年,刘骁骞正在报道巴西的毒品交易问题。这个国家的毒品交易链条极为庞大,从原料种植到最后流入全球市场,每一个环节都被黑帮掌控着。刘骁骞的报道从社会底层开始,逐步追溯到了毒贩的上游,甚至暴露了部分黑帮与政府和警方的利益勾结,正是这份调查,让他成了巴西某个毒贩集团的“眼中钉”。当时,这个毒贩集团已经不是首次与记者接触,半年之前,另一名记者就曾被他们绑架,直到几天后才被放回,但那位记者的经历堪称生死边缘。不久后,刘骁骞的名字通过中间人被送到了这个黑帮的耳中,黑帮联系了他,并通过非正式的渠道向他发出了邀请:来采访我们,看看我们如何运作,给我们讲讲我们的“好处”。虽然刘骁骞并不轻易对这样的邀请产生兴趣,但黑帮并没有因此罢休,通过中间人,他们一次次地向刘骁骞表达诚意,并强调此行的“安全性”。毕竟,他们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甚至涉及到国际毒品交易的幕后黑手,这番话几乎令刘骁骞无从反驳。经过了将近一年的反复思考和推迟,刘骁骞终于决定赴约,在黑帮安排的交通工具上,他与摄制组一起前往了那片他从未踏足过的禁区。初见毒贩时的情景并不像电影中那样惊心动魄,反倒是让刘骁骞有些出乎意料,毒贩们似乎并不急于展示自己的威慑力,而是以一种冷静甚至带着些许幽默的态度,接受了他的采访。他们自称为“生意人”,在刘骁骞的镜头下,他们表现得如同普通人一样谈笑风生,在与这些毒贩的谈话中,刘骁骞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采访进行到一半时,刘骁骞突然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他从未预料到,毒贩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我想成为消防员。”原来,这位毒贩小时候曾经历过一次火灾,正是消防员的英勇救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从那时起,他一直梦想着,能够像当年的消防员一样,挽救他人的生命。这段采访不仅让观众对毒品犯罪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大家开始思考,这些毒贩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无法言说的故事。从那以后,刘骁骞依旧活跃在新闻一线,但他心中一直记得那个曾梦想成为消防员的毒贩,他知道,生活从未简单,而真正的挑战,往往是让自己在混乱中保持冷静,在面对黑暗时,不失去光明的信念。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美俄会谈结束,普京神情自然地走出会场。据央视网最新消息,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

美俄会谈结束,普京神情自然地走出会场。据央视网最新消息,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

美俄会谈结束,普京神情自然地走出会场。据央视网最新消息,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特朗普会谈刚刚结束。普京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出会场,神情比较自然,手里拿着一张纸,应该是从会场带出来的,边走边和乌沙科夫交流。从整体神态看,谈出了什么成果无法确定,但初步判断应该没有谈崩。原定第一场会谈是特朗普与普京的一对一会谈,两位大佬谈完后,双方团队再集体会谈。但特朗普临时变卦,取消一对一会谈,直接把会谈变成了三对三会谈。美国方面的会谈人员包括,总统特朗普、国务卿鲁比奥和特使威特科夫。俄罗斯方面的人员包括,外长拉夫罗夫和总统助理乌沙科夫。临时改变会谈方式,这属于外交忌讳,是特朗普临时起意?还是美国的蓄意安排?目前不得而知。不论是哪种情况,美国这是在有意打乱普京的谈判节奏,从而更好掌握谈判主动权。临时改变会谈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也体现了美国和特朗普对会谈的绝对掌控。

【矿商指出金价上行风险依然大于下行风险】央视网8月12日讯,最近几天,有关美国政府可能对进口金条征收

【矿商指出 金价上行风险依然大于下行风险】央视网8月12日讯,最近几天,有关美国政府可能对进口金条征收关税的消息,引发国际金价出现剧烈波动。纽约黄金期价在8日显著上涨后,11日大跌2.48%,金价几乎抹去上周的全部涨幅。在...
“媒”好楚雄]央视网聚焦楚雄州经济领跑密码:“强州府”引擎助推发展加速

“媒”好楚雄]央视网聚焦楚雄州经济领跑密码:“强州府”引擎助推发展加速

央视网聚焦 楚雄州经济领跑密码: “强州府”引擎助推发展加速 原文如下 今年以来,云南省楚雄州紧扣经济稳增长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强州府”建设、增强发展动能,促进经济持续向好。今年上半年,楚雄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新型轰炸机要来了吗?央视网一段视频释放强烈信号,“六爷”的吨位似乎被“嫌弃了”。

新型轰炸机要来了吗?央视网一段视频释放强烈信号,“六爷”的吨位似乎被“嫌弃了”。

新型轰炸机要来了吗?央视网一段视频释放强烈信号,“六爷”的吨位似乎被“嫌弃了”。8月8日,央视网短视频账号突然发布了一段介绍轰6K的视频,视频中对轰6K是这样评价的:“虽然个头不小,但还属于中型轰炸机,机身长34.8米,翼展34.1米,高度9.8米,大概是三层楼的高度。”整个视频中对轰6K的介绍只有这一句话,视频后半部分便是轰6K打开弹仓投放炸弹,以及发射空对地、空对海导弹画面。官方账号突然发布这样一段“无厘头”的轰6K短视频,让人一头雾水,感觉轰6K的吨位似乎被“嫌弃了”。本着“过于落后可以公开展示”的原则,以及公开发布视频称“轰6吨位太小”,我们不妨大胆猜测,难道是新型轰炸机要来了吗?
新型轰炸机要来了吗?央视网一段视频释放强烈信号,“六爷”的吨位似乎被“嫌弃了”。

新型轰炸机要来了吗?央视网一段视频释放强烈信号,“六爷”的吨位似乎被“嫌弃了”。

新型轰炸机要来了吗?央视网一段视频释放强烈信号,“六爷”的吨位似乎被“嫌弃了”。央视网8月8日突然发布一段关于轰-6K的短视频,仅用“虽然个头不小,但还属于中型轰炸机”一句带过性能介绍,这种罕见的“轻描淡写”立刻引发军迷圈震动,官方媒体对“六爷”的“降格评价”,是否在为新机型登场铺路?这段时长不足1分钟的视频,看似在展示轰-6K的常规训练画面,实则暗藏玄机。视频中刻意强调轰-6K的“中型轰炸机”定位,却对其搭载的长剑-20巡航导弹、3000公里作战半径等核心优势只字未提。这种“避重就轻”的叙事方式,与以往高调宣传“战神”的基调形成鲜明反差。更耐人寻味的是,央视同期发布的另一条视频中,罕见出现一架被帆布遮盖的飞翼布局飞行器轮廓,尽管画面仅闪现2秒,却与外界推测的轰-20隐身轰炸机设计特征高度吻合。轰-6K的“尴尬”源于其技术天花板。作为苏联图-16的深度改进型号,即便换装涡扇-18发动机、升级航电系统,其最大起飞重量仍停留在95吨级,载弹量12吨,仅为美国B-2隐身轰炸机的三分之一。在2025年红剑军演中,轰-6K面对红旗-9B防空系统时突防成功率不足40%,暴露了传统构型在现代防空体系下的生存困境。而央视此次特意点出“中型”标签,实则是为战略轰炸机与战术轰炸机的分类标准正名,真正的战略平台需具备万公里级航程、20吨以上载弹量及核常兼备打击能力,这些恰恰是轰-6系列难以逾越的鸿沟。官方“冷处理”背后的战略意图十分清晰。近年来,中国空军通过歼-20、运-20、直-20的研发已构建完整“20家族”技术体系,唯独缺位的就是轰-20。空军副司令员王伟中将在2024年两会期间明确表示“轰-20已无技术瓶颈”,而2025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智能蒙皮材料和涡扇-18B改进型发动机,恰好覆盖了隐身轰炸机的两大核心技术需求。更关键的信号来自作战体系配套,长剑-20导弹射程已达2500公里,东风-ZF高超音速弹头完成空射测试,这些“长矛”急需“隐身盾牌”投送平台,否则将陷入“有弹无枪”的被动局面。美俄的动向加速了中国轰炸机的更新节奏。美国B-21“突袭者”已进入量产前测试阶段,俄罗斯图-160M2重启生产线后年产量提升至3架。相比之下,轰-6系列即便最新改进型轰-6N,其雷达反射面积(RCS)仍高达10平方米,在亚太防空圈密集部署宙斯盾舰和F-35的背景下,突防效能已大幅缩水。而轰-20若如推测采用飞翼构型,其RCS可控制在0.001平方米级,相当于一只麻雀的反射信号,配合忠诚僚机战术,能有效穿透第一、第二岛链防御体系。“六爷”不会立即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空军现有230余架轰-6系列轰炸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在南海巡航、绕岛飞行等常态化威慑任务中,这些“明牌威慑”平台仍具独特价值,其庞大的雷达信号反而成为宣示存在的“政治符号”。但未来十年,轰-6或将转型为导弹载机和无人机指挥平台,通过搭载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和指挥攻击-11无人机群,在体系作战中发挥余热。这场“新旧交替”的背后,是中国空军从“国土防空”向“全球到达”的战略转型。当央视用“中型”二字为轰-6K重新定位时,实则为中国首款战略轰炸机的登场扫清了认知障碍。正如歼-20总师杨伟所言:“装备换代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未来的承诺。”
新型轰炸机要来了吗?央视网一段视频释放强烈信号,“六爷”的吨位似乎被“嫌弃了”。

新型轰炸机要来了吗?央视网一段视频释放强烈信号,“六爷”的吨位似乎被“嫌弃了”。

新型轰炸机要来了吗?央视网一段视频释放强烈信号,“六爷”的吨位似乎被“嫌弃了”。8月8日,央视网短视频账号突然发布了一段介绍轰6K的视频,视频里说轰-6K“虽然个头不小,但还属于中型轰炸机”,还特意列出了它的尺寸,机身长34.8米,翼展34.1米,高度差不多三层楼。轰-6K是中国空军的主力轰炸机,军迷们喜欢叫它“六爷”,它虽然年纪不小(原型是苏联的图-16),但经过中国不断升级改造,现在的轰-6K早就不是当年的“老古董”了,它换上了新发动机,装了先进的雷达和导弹,能挂载长剑-20巡航导弹,打击范围大大增加,是中国空军远海作战的重要力量。不过,轰-6K再厉害,也有自己的“天花板”,跟美国的B-2、俄罗斯的图-160这些真正的“大家伙”比,轰-6K的个头、载弹量和航程还是差了一截,央视这次特意点出它是“中型轰炸机”,可能就是在暗示:中国空军现在想要更厉害的大飞机了!这些年,中国空军的目标早就不是“在家门口防守”了,而是要能“打出去”,轰-6K虽然能威慑第一岛链,但要想飞得更远、带更多弹药,还得靠更大的战略轰炸机。外界推测中国正在研发新一代轰炸机(可能命名为轰-20),其特点可能包括类似B-2的隐身性能、无需加油即可覆盖第二岛链的航程,以及协同无人机作战的智能化系统,近期央视对轰-6K的调侃,可能暗示轰-20即将亮相,毕竟现役的轰-6系列需要更新换代。现在全球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有真正的战略轰炸机,比如美国的B-2、B-21,俄罗斯的图-160,如果中国真的搞出轰-20,那将是全球第三家拥有隐身战略轰炸机的国家,意义重大!其实,中国已经具备研发轰-20的技术基础,歼-20隐身战机已经服役,国产大推力发动机(WS-15)也取得突破,再加上这些年官方时不时放点“风声”,比如“THENEXT”这种神秘预告,轰-20的存在几乎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如果轰-20真的来了,那中国空军的实力将再上一个台阶,它不仅能让中国拥有真正的洲际打击能力,还能和歼-20、运-20、直-20组成“20家族”,让中国空军跻身世界顶尖水平。不过,研制战略轰炸机可不是简单的事,美国搞B-21花了十几年,砸了上千亿美元,中国也得面对技术、成本等各种挑战,而且,光有轰炸机还不够,还得有配套的加油机、卫星导航、电子战系统,这些都得跟上。央视这次“调侃”轰-6K,可能正说明中国空军已经不满足于“够用”,而是要追求“顶尖”,等轰-20真正亮相的那天,“六爷”或许就能光荣退休,而中国空军也将真正拥有“全球到达”的能力!
新型轰炸机要来了吗?央视网一段视频释放强烈信号,“六爷”的吨位似乎被“嫌弃了”。

新型轰炸机要来了吗?央视网一段视频释放强烈信号,“六爷”的吨位似乎被“嫌弃了”。

新型轰炸机要来了吗?央视网一段视频释放强烈信号,“六爷”的吨位似乎被“嫌弃了”。8月8日,央视网短视频账号突然发布了一段介绍轰-6K的视频,视频中直言:“虽然个头不小,但还属于中型轰炸机,机身长34.8米,翼展34.1米,高度9.8米,大概是三层楼的高度。”这样的评价在官方媒体中并不常见,结合近年来中国空军的装备发展动态,或许真的释放了一些不寻常的信号。轰-6K作为轰-6家族的最新改进型,自2015年首次前出第一岛链以来,已经成为中国空军远程打击的主力机型。它的航程超过8000公里,可携带6枚长剑-20巡航导弹,具备对第二岛链内目标的打击能力。然而,与美国B-2、俄罗斯图-160等战略轰炸机相比,轰-6K的局限性也很明显:最大起飞重量约95吨,载弹量仅12吨,且不具备隐身能力。央视网视频特意强调其“中型轰炸机”的定位,或许正是在暗示这款服役超过60年的平台已接近改进极限。事实上,中国空军对战略轰炸机的需求早已十分迫切。随着美国在亚太地区强化军事部署,中国需要一款能够突破第一、第二岛链封锁的远程打击平台。环球网的分析指出,未来新型轰炸机的作战半径需超过4000公里,载弹量应达到20吨以上,并具备隐身突防能力。这些指标显然不是轰-6系列能够满足的。近年来,中国在大飞机制造领域的突破为新型轰炸机的研发奠定了基础。C919大型客机的成功研制,验证了中国在大飞机设计、材料工艺和系统集成方面的能力。运-20“鲲鹏”运输机的量产,更是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大型运输机的核心技术。这些经验完全可以应用到战略轰炸机的研发中。更值得关注的是,官方对新型轰炸机的暗示越来越频繁。2024年3月,空军副司令员王伟明确表示,轰-20“很快将正式对外公布”,并且量产服役的时间也“很快”。这是官方首次明确提及轰-20的服役时间表。此前,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曾披露,轰-20采用类似B-2的飞翼布局,航程超过1.3万公里,载弹量可达30吨。尽管这些信息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但结合中国在隐身技术、航电系统等领域的进展,轰-20的性能指标很可能达到甚至超越现有国际水平。与此同时,中国也在通过改进现有机型弥补战略打击能力的不足。轰-6N作为轰-6家族的最新型号,加装了空中受油管,最大航程突破1万公里,可携带空地-2X空射核导弹,具备对夏威夷甚至美国西海岸的打击能力。这种“过渡型”装备的出现,恰恰说明中国正在为新型轰炸机的研发争取时间。国际军事动态也在推动中国加速战略轰炸机的研发,美国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已进入量产阶段,俄罗斯则重启图-160的生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若想在全球战略格局中占据主动,必须拥有一款与自身地位相匹配的战略轰炸机。当然,新型轰炸机的研发并非一蹴而就。战略轰炸机涉及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发动机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尖端技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投入。美国B-2轰炸机的研发耗时20年,耗资超过200亿美元。中国虽然在部分领域取得了突破,但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隐身材料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攻关。不过,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从歼-20隐身战斗机的快速列装,到运-20加油机的成功首飞,中国在高端装备研发上的“中国速度”屡屡令世界惊叹。或许正如空军副司令员王伟所说:“到时候大家看!”轰-20的亮相,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快。这场关于新型轰炸机的讨论,本质上是中国空军从“国土防空”向“空天一体、攻防兼备”转型的缩影。轰-6K的“吨位被嫌弃”,恰恰反映了中国在追求战略威慑能力上的不满足。未来的路怎么走,或许答案已经呼之欲出:新型轰炸机的到来,既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需。中国空军的“20家族”,终将迎来最后一块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