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位云南青年倾尽五年打拼攒下的全部身家,购入数万斤新鲜猪腿肉,竟一股
2018年,一位云南青年倾尽五年打拼攒下的全部身家,购入数万斤新鲜猪腿肉,竟一股脑倒进山洞任其发霉。谁曾想四年后,这批"长毛肉"为他带来8亿惊人财富。如今,他已是名震宣威的"火腿之王",用发霉的猪肉书写了传奇人生。【消息源自:央视农业农村频道《乡村振兴人物志》2023年9月专题报道;云南省商务厅《产业振兴典型案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2022年度传统食品现代化转型报告》】厨房里的油烟机嗡嗡作响,陈阳盯着砧板上最后半截宣威火腿发愁。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断货了。"老板,招牌火腿炒饭还能做吗?"穿着校服的高中生扒在传菜窗口问。"明天,明天一定来吃!"陈阳抹了把汗,转身就给供货商老马打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无奈的叹气:"小陈啊,张师傅家这批火腿又长毛了,我也没办法。"2018年的云南宣威,满街都是挂着火腿招牌的小作坊,但陈阳知道这些祖传手艺的痛点——李家的咸了,王家的霉了,全看老师傅当天的心情。这个从小闻着火腿香长大的农家娃,此刻在餐馆后门来回踱步,手机屏幕上是刚查到的数据:中国人每年要吃掉200万吨火腿,但宣威这个百年老产区,市场份额还不到1%。"你要把祖传的生意改成工厂?疯了吧!"父亲把旱烟杆磕得梆梆响。陈阳没吭声,默默把昆明两套房的钥匙放在了桌上。三个月后,当第一车两万斤猪肉运进租来的厂房时,连最支持他的杀猪匠老周都直摇头:"小陈,这可不是你们餐馆炒菜,搞不好要倾家荡产的。"果然,第一批试验品全废了。潮湿的雨季让火腿表面爬满绿霉,二十多个工人蹲在院子里刮霉斑的场景,活像场荒诞剧。陈阳瘫坐在发臭的肉堆里,突然想起小时候跟爷爷去过的防空洞——那里面永远干燥阴凉。第二天清晨,他带着工程队闯进了城郊废弃的人防工事,手电筒的光柱里飞舞的尘埃,在他眼里都变成了跳舞的金币。"温度18℃±1,湿度65%±3"——当液晶屏跳出这行数字时,穿着白大褂的技术员小赵差点把测温枪摔了。谁也想不到,这个农家子弟会带着团队折腾出36版控制程序,甚至往洞里装了5G传感器。老匠人们扒着铁门张望,看见不锈钢架子上整齐排列的火腿,嘟囔着"祖宗没这么教过",却被飘来的醇香勾得直咽口水。转折发生在2020年春节。超市里,穿着时髦的姑娘拿起真空包装的"懒人火腿"嘀咕:"不用切不用洗?该不会是骗人的吧。"尝鲜的顾客不知道,这薄薄一片背后是278次切割试验。当陈阳在监控里看见上海便利店员工补货时,这个曾为两万斤烂肉哭过的汉子,转身对着防空洞的水泥墙狠狠捶了一拳。如今走进宣威火腿产业园,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正在给火腿按摩,而老师傅们坐在恒温品鉴室里把关风味。去年双十一,有个北京客户下单了价值八万八的火腿礼盒,客服打电话确认时,对方笑着说:"就冲你们能让传统美食标准化这点,值这个价。"陈阳听到汇报时,正蹲在厂区菜地里摘辣椒——这个身家过亿的老板,吃饭时还是喜欢切两片自己厂里产的火腿,就着土灶蒸的米饭。